工业机器人应用、劳动保护与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就业
|

|
作者: 明 娟, 胡嘉琪 |
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极化; 劳动保护; 就业技能结构
|
分类号:F241. 4 |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2(04):106-121
|
摘要: |
|
工业机器人应用呈现 “井喷式增长” 态势, 其可能带来的 “机器替代劳动” 问题也引发广泛讨论。在机器人应用带来生产率提升的同时, 如何发挥劳动保护政策的缓冲作用, 帮助技术变革脆弱群体实现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持续平衡, 便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基于2012—2020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考察劳动保护在 “机器换人” 中的缓冲作用。 估计结果证实: 工业机器人应用导致就业技能结构呈现单极化特征, 即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 时, 挤出中等技能劳动力, 但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 PSM-DID 处理内生性后, 结论依然稳健。 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 东部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呈现偏向高技能型的单极化趋势, 西部地区 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 挤压中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对中等技能劳动力产生更为明显的替代效应, 就业技能结构呈现偏向低技能型的单极化特征。 劳动保护的调节效应分析进一步显示, 随着工会力量的加强, 工业 机器人应用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逐渐增强, 而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逐渐减弱。职业培训在强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劳动力促进作用的同时, 也加剧了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作用。 因此, 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过程中, 要考虑劳动保护的作用, 发挥工会组织和职业培训的调节器角色, 提高不同技能劳动力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能力, 引导劳动力与工业机器人的互补式发展。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 (20AZD071); 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 2020年度课题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对广州就业市场重塑研究”(2020GZYB52).
|
作者简介: |
明娟, 经济学博士,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胡嘉琪,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 究生。
|
参考文献: |
|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