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确定及指数化调整机制设计—以辽宁省为例
作者: 边恕 1,2, 孙雅娜 3, 郝悦 1
单位: 1.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辽宁沈阳 110036;
2.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3. 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关键词: 城市低保制度;马丁法;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财政负担
分类号:D632.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5,36(1):108-115
摘要:

文章基于辽宁省社会与经济的现实数据,利用马丁法测算得出食物线、低贫困线、高贫困线等指标。通过与现实低保标准的比较发现,现实标准位于食物线与低贫困线之间,不能满足受助者最低层次的多元需求;通过构建与食品价格指数、消费价格-人均收入组合指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联动调整机制,得到动态调整后的城市低保标准;在与辽宁省财政适度负担率比较后,发现辽宁省地方财政不仅能够承担调整后的低保标准,而且也完全能够承担马丁法所确定的高、低贫困线。对此提出了科学地确定低保标准、实现底线公平与多元需求的统一、设计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多元保障衔接机制等对策。

This paper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food line, low and high poverty lin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of Liaoning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 of Martin.Comparing with the real low standard this paper found that real standard lies between food line and low poverty line, so it can't meet the recipients diversity demand.This paper got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low standard of Liaoning province by building an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food price index, consumer prices per capita income combination index,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income.After comparing with fiscal moderate burden of Liaoning province, this paper also found that local government can not only bear the burden of adjusted low standard, but also entirely borne the low and high poverty line calculated by Martin method.Finally,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like determining low standard scientifically, realizing the unity of baseline fairness and diverse demand, designing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building multivariate security cohesion mechanism.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养老金与财政动态契合的视角"(14JJD63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基于养老金给付与财政补贴的动态契合视角"(713031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优化下的财政适度负担水平研究"(13YJCZH00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应对辽宁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研究"(L12BRK003)
作者简介:
边恕,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雅娜,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教授;郝悦,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张秉铎, 唐钧.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2):86.
[2] 洪大用. 如何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J]. 学海, 2003(2):122-127.
[3] 翁钱威, 方科翔. 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506-510.
[4] 杨立雄. 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5):52-62.
[5] 唐钧. 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 社会学研究, 1997(2):62-73.
[6] 丁建定. 建立合理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6):11-20.
[7] 杨立雄.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方法和调整机制创新研究—对北京市的应用与检验[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6):89-95.
[8] 乐章. 社会救助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6-37.
[9] 杨立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1(8):72-84.
[10] 边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阶梯式救助与负所得税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1):7-19.
[11] 杨立雄, 胡姝.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0(9):43-45.
[12] 宁一蕾.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423-428.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