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
作者: 王欢1, 黄健元1, 王薇2
单位: 1. 河海大学 人口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8;
2. 中国银行吴江分行, 江苏 苏州 215200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
分类号:C92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4,35(2):96-105
摘要:

本文基于联合国对中国人口预测的调整结果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对劳动参与率、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等关键因素在2030年前的变动趋势做出了相关假设,并结合人口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情况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历史拐点的到来决定了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趋势的必然性,而低年龄别劳动参与率的大幅下降和人口结构转变对总体劳动参与率抑制作用的加速共同决定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从长期趋势来看,在产业与就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二、三产业保持着相对充足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而第一产业对劳动力则具有挤出效应;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将在"十三五"末期面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逆转,现阶段已经出现的就业结构性问题若不得到有效解决,则届时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ata dating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national labor force demand and supply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variation of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growth rate of three 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ion valu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djustment before 203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labor force is approaching and the limitless for labor force supply has come to the end a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s increasing and the labor participate rate of the youth is decreasing.In the long term, the seconda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will absorb labor force efficiently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while the primary industry will crowd out the labor force;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force demand and supply will be inversed at the end of 13th five-year-pla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ll face much more challenge by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which has occurred currently.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对策研究"(2010ZDAXM004)。
作者简介:
王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黄健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薇,中国银行吴江分行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
[2] 王金营.中国劳动参与率与年龄模式变动及其未来劳动供给结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陈燕萍.浙江人口红利研究[J].人口研究,2010,(4).
[4]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 2010,(1).
[5] 南亮进,薛进军.1949~1999年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推算[J].中国人口科学,2002,(3).
[6] 张车伟,蔡翼飞.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2,(4).
[7] 蔡昉.劳动力市场新特点和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0,(11).
[8] 刘钧,徐文娟.2010~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的预测和管理[J].求是学刊,2011,(4).
[9] 陈璋,赵灿,陈家华.关于未来中国劳动力是否短缺的一个证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
[10] 刘强.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水平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7, (1).
[11]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
[12] 蔡昉,张车伟,郑真真.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4.
[13] 张玮婷.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管理与财富,2006,(9).
[14] 同[5] .
[15] 丁仁船.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3).
[16]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33-239.
[17] 袁霓.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2,(1).
[18] 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5).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