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农村一孩户再生育意愿研究—基于三省农村已婚有偶育龄妇女调查
作者: 伍海诚1, 乔天宇2
单位: 1. 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北京 100744;
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一孩户;再生育意愿;序次模式;样本选择Probit模型
分类号:C92-05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3,34(6):30-38
摘要:

本文从生育决策行为的序次模式的视角出发,将农村一男户和一女户的再生育意愿在数量和性别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采集的三省六地"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的Pr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男户和一女户的意愿再生育孩子数量没有显著差异,都希望再生一个孩子;二者在意愿再生育孩子性别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一女户更想再生一个男孩,而一男户更有可能想再生一个女孩。中国农村中"一儿一女"的孩子结构诉求仍是主流。理想孩子数量与性别结构、婚育新观念等文化因素显著影响再生育意愿。

This article compares reproductive desire between one-boy-family and one-girl-family based on Sequential Decision Model,using sample survey data of rural women from 3 provinces. Selection Probit Model has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ve desire. The results show no difference between one-boy-family and one-girl-family in desired quantity of marginal child while huge difference in desired sex. "One Boy and One Girl" is still the ideal children structure for rural women. From the results this article also finds that factors representing culture such as ideal children structure and new sense of marriage, influence reproductive desire significantly.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伍海诚(1988-),广东广州人,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顾宝昌. 论生育和生育转变: 数量、时间和性别[J]. 人口研究,1992,(6).
[2] 茅倬彦.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09,(2).
[3] 谭克俭. 我国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转变分析[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4] 覃民,李伯华,齐嘉楠. 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9).
[5] Morgan,S. P. and R. B. King. Why Have Children in the 21st Century?: Biological Predisposition,Social Coercion,Rational Choi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2001,(17).
[6] J. R. Udry. Do Couple Make Fertility Plans One Birth at a Time? [J]. Demography,1983,(2).
[7] 莫丽霞.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J]. 人口研究,2005,(2).
[8] 陈岱云,高功敬,于晓丽,刘静.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J]. 济南大学学报,2007,(6).
[9] 马忠东,王建平. "子女组合偏好"与选择生育: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下降和子女组合序列的变化[J]. 人口研究,2009, (5).
[10] 李铮. 生育意愿的双峰偏好研究[J]. 人口研究,2010,(6).
[11] 陈震,陈俊杰. 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J]. 人口研究,1997,(6).
[12] 李建新. 剩余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J]. 人口学刊,1996,(5).
[13] 刘爽. 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偏好"[J]. 人口研究,2005,(5).
[14] Havey Leibenstein.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Wiley Press,1957.
[15] 伊斯特林. 生育分析的经济学框架[J]. 计划生育研究,1975,(3).
[16] 陈俊杰,陈震. 农民生育研究: 理论的反思与展望[J]. 人口研究,1997,(3).
[17] 陈俊杰. 亲子关系中的代际倾斜与农民生育观念—浙东越村的社会人类学研究[J]. 人口研究,1995,(1).
[18] 解振明. 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变化[J]. 人口研究,1997,(2).
[19] 穆光宗. 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和生育控制机制的转变[J]. 中国人口科学,2000,(3).
[20] 穆光宗,陈俊杰. 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J]. 人口研究,1996,(3).
[21] 同[17] .
[22] 周祖根. 人口迁移流动与生育[J]. 人口学刊,1993,(2).
[23] 陈卫,吴丽丽.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J]. 人口研究,2006,(1).
[24] 尤丹珍,郑真真. 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2,(6).
[25] 刘爱玉. 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影响[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6] 陈华,朱中仕. 从富阳实例看浙江富裕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转变[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
[27] 李波平,向华丽. 不同代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10,(3).
[28] 黄丽华,周长洪.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对妇女生育意愿影响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2).
[29] 周俊山,尹银,潘琴. 妇女地位、生育文化和生育意愿—以拉萨市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9,(3).
[30] 李银河.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