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建伟,邱菀华.现收现付制与部分积累制的缴费率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2,(4).
[2] 褚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 贾洪波,温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优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4] 褚福灵.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 李珍,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研究[J].保险研究,2012,(1).
[6] 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3).
[7] 杨再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和人口增长率[J].统计研究,2008,(5).
[8] 米红,邱晓蕾.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
[9] 徐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合意水平研究[J].学术探索,2010,(3).
[10] 王晓军.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的定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2,(3).
[11] 同[6] .
[12] 王晓军,王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类型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20).
[13] 邓大松.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及其敏感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9,(1).
[14] 郝勇.适度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基于弹性的养老金替代率的确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
[15] 李珍,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益率与替代率关系定量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9,(10).
[16] 钱敏.收益率波动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调整[J].人口与经济,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