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旭辉, 银建军, 黄明秋.巴马区域长寿现象的初步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 2007, (2).
[2] 秦俊法.中国的百岁老人研究III.百岁老人聚居区—中国长寿之乡的成因和评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11).
[3] 樊新民.中国长寿人口分布[J].人口学刊, 2006, (2).
[4] 同[3] .
[5] 王五一, 杨林生等.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以中国之长寿区为例[C].//中国老年学学会.长寿理论与实践—"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选, 2008;22-23.
[6] 同[5] .
[7] 杜鹏, 尹尚青.长寿与经济社会发展[C].//中国老年学学会.长寿理论与实践—"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选, 2008;4-5.
[8] 同[7] .
[9] 秦俊法.中国的百岁老人研究IV.2009, 上海成为中国长寿之乡[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12).
[1O]刘汴生, 沈凯, 刘浩等.中国百岁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3, (4).
[11] 姚新明, 古碧清.中国寿乡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5.
[12] 萧振禹, 原野, 张秋霞等.中国彭山长寿乡研究[J].老龄问题研究, 2005, (6).
[13] 战捷.长寿研究任重道远[C].//中国老年学学会编.长寿理论与实践—"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选, 2008;16-19.
[14] 同[13] .
[15] 于闻.2007国际健康健美长寿论坛在京举行[EB/OL].http://news.sina.corn.cn/c/2007-11-l6/0833l2913988s.shtm1.20l2-O3-l2.
[16] 同[1] .
[17] 李正杰.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长寿研究5O年文献选编[M].香港;展望出版社, 2010;415-416.
[18] 中国老年学学会区域长寿标准专家委员会.区域长寿标准[Z].//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区域长寿标准研讨会文件集, 2006.
[19]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统计指标体系[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4;122-123.
[20] 秦俊法.中国的百岁老人研究II_百岁老人的死亡率、生存率和发展趋势[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1O).
[21] 刘贵平.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4, (S1).
[22] 刘汴生, 沈凯, 刘浩等.中国百岁老人人口动态及地区分布[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