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4).
[2] 高建进.分离的孩子期盼父母的爱[N].光明13报, 2010-05-10.
[3] 郝虹生, 陈功.中国的人口研究与《人El研究》二十年[J].人口研究, 1998, (5).
[4] 华耀龙.招收流动子女入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J].天津教育, 1994, (6).
[5] 李雅儒.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6]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上)[J].青年研究, 2001, (8).
[7]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下)[J].青年研究, 2001, (9).
[8] 慈勤英, 李芬.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子女教育弱势地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2, (3).
[9] 吴新慧, 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7).
[10] 马良.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融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1).
[11] 许传新, 陈国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青年研究, 2004, (4).
[12] 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2).
[13] 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 2001, (1).
[14] 赵真真, 贺林珂.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15] 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1).
[16] 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 2003, (2).
[17] 周佳.自由裁量与"流入地政府负责"的政策执行[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0).
[18] 中国儿童中心(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流动人口中儿童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妇运, 2005, (6)
[19] 段成荣, 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 2004, (1).
[20] 吕绍青, 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J].战略与管理, 2001, (4).
[21] 黄祖辉, 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4).
[22] 周皓, 巫锡炜.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 2008, (4).
[23] 周芳.流动人口子女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1).
[24] 赵晓曼, 鲜章兴."民工潮" 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25] 赵娟.南京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8).
[26] 李伟梁.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2).
[27] 周皓, 陈玲.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J].人口与经济, 2004, (1).
[28] 张燕鞲, 王宁, 黄亮.关于"打工子弟" 学校存在的合法性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E29] 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J].管理世界, 2000, (5).
[30] 苏林琴.流动的孩子, 边缘的教育— 打工子弟学校:城市教育的盲点[J].中国教师, 2005, (5).
[31] 杨东平.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J].嘹望, 2007, (4).
[32] 赵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0).
[33] 王传喻.规范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需实质性政策[J].现代教育论丛, 2009, (7).
[34] 陈红燕.流动儿童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5).
[35] 同[2O].
[36] 同[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