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荣清.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形势分析[J]. 西北人口, 2006, (2).
[2] 马正亮.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7, (1).
[3] 吕华, 杨风.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研究[J].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4] 金枫. 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J]. 满族研究, 2005, (2).
[5] 万力.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分析[J]. 特区经济, 2009, (11).
[6] 黄荣清. 少数民族人口又将出现增加高峰吗? [J]. 人口研究, 2006, (2).
[7] 毛雪颖.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探讨[J]. 西北人口, 2006, (3).
[8] 赵利春, 杨春平. 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变化与民族政策的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9] 艾尼瓦尔·聂吉木.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状况调查[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10] 桑敏兰, 何银玲. "少生快富"工程: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综合创新—以宁夏为例[J]. 宁夏党校学报, 2009, (6).
[11] 廖艳. 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发展[J], 学理论, 2009, (11).
[12] 赵琴琴. 新疆锡伯族妇女生育习俗与生育观[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3] 艾尼瓦尔·聂吉木. 边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及生育意愿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1).
[14] 张朴. 中国羌族人口超常规增长的因素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8, (4).
[15] 朴美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J], 东疆学刊, 2010, (1).
[16] 张丽萍.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J]. 西北人口, 2006, (1).
[17] 张丽萍. 80 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回顾[J]. 人口与经济, 2006, (5).
[18] 黄荣清. 中国各民族文盲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动[J]. 中国人口科学, 2009, (4).
[19] 黄荣清. 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J]. 人口与经济, 2005, (4).
[20] 马天龙. 我国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 西北人口, 2006, (6).
[21] 汤夺先. 试析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例[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22] 晏磊, 詹斌, 洪霞. 南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23] 朱少雄, 刘汶.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中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查 —以南宁市为例[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 (9).
[24] 孙文慧, 高向东, 郑敏. 上海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新情况、新问题的探讨[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4).
[25] 马戎, 旦增伦珠.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 西北民族研究, 2006, (4).
[26] 马戎, 马雪峰.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J]. 西北民族研究, 2007, (3).
[27] 郝亚明. 结构功能视角中的少数民族妇女外流—以凉山彝族为例[J]. 西北人口, 2008, (6).
[28] 何明, 袁娥. 佤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研究—以云南省西盟县大马散村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12).
[29] 王志芬.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口流动和职业分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为例[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09, (3).
[30] 董玉芝. 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 —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镇为中心[J]. 延边大学学报, 2009, (4).
[31] 李吉和.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29 (11).
[32] 蒋连华.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及应对原则[J]. 社会科学, 2006, (9).
[33] 陈云,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4).
[34] 王平.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08, (2).
[35]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36] 马戎. 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09, (6).
[37] 凌锐. 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1).
[38] 林钧昌. 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对东部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39] 林均昌.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等保护" [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40] 汪霞. 民族问题与和谐社会—浅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J]. 经纪人学报, 2006, (1).
[41] 梁中堂. 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研究[J]. 人口学刊, 2008, (4).
[42] 童玉芬, 王海霞.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J]. 人口与经济, 2006, (1).
[43] 王铁志. 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意义[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5, (5).
[44] 青觉, 严庆. 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45] 陈化育, 荣宁. 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