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爽.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 Patrick John Ring. Security in Pension Provision:A Critical Analysis of UK Government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4. 3, 343-363.
[3] 周怡. 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0.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07. 55.
[5] [英] 安东尼·吉登斯, 田禾译. 现代性的后果[M]. 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 译林出版社, 2000. 18. 27.
[6] [英]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124. 121.
[7] 杜鹏, 武超. 1994~2004的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J]. 人口研究, 2006, (2).
[8] 风笑天, 张青松. 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5).
[9] 郑真真. 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5).
[10] 刘爱玉. 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影响[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11] 刘爽.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47.
[12] 同[2] .
[13] 穆光宗, 陈俊杰. 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J]. 人口研究, 1996, (2).
[14] 王德文. 社会变了, 农村养老怎么变[J]. 科学决策, 2006, (4).
[15] 谢泽宪. 韩国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 社会, 2000, (3).
[16] 刘爽.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52.
[17] 顾天安.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及其启示[J]. 日本研究, 2005, (4).
[18] 刘爽.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