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对近年来中国人口统计学学科发展状况的评述
作者: 乔晓春, 江益
单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人口统计;人口分析;学科发展
分类号:C92-05
出版年,卷(期):页码:2008,29(6):49-55
摘要:

本文对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口数据和人口统计分析方法的状况进行描述、归纳和评述,其中包括对普查数据质量的分析、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分析、出生性别比分析、流动人口分析、人口老龄化研究和人口预测及其方法研究,以及对学科发展态势的评价。

The paper describes, summarizes and observes the data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the status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method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2. Including analysis on census data quality, fert ility rate, mortality, birth gender rat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a study on ageing of populat ion, population forecast and its method study, as well as appraise on the trend of the subject.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乔晓春(1958-),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分析技术,人口统计学,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崔红艳, 张为民. 对2000 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 人口研究, 2002, 26 (4): 23-27.
[2] 张青. 用小学入学人数检验"五普"低龄组的人口漏报和性别比.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3): 21-29.
[3] 张为民, 崔红艳. 对中国2000 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 人口研究, 2003, 27 (4): 25-35.
[4] 王广州.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1): 63-66.
[5] 王广州.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和调整. 人口与经济, 2004, (5): 60-66.
[6] 于学军. 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 人口研究, 2002, 26 (3): 9-15.
[7] 王金营. 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 人口研究, 2003, 27 (5): 53-62.
[8] Robert D. Retherford, Minja Kim Choe, Chen Jiajian, 李希如, 崔红艳. 中国的生育率: 到底下降了多少?. 人口研究, 2004, 28 (7): 3-15.
[9] 王金营, 何云艳, 王志成, 段成荣. 中国省级2000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估计. 人口研究, 2004, 28 (2): 20-28.
[10] 梁秋生. 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中国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 人口研究, 2004, 28 (5): 19-26.
[11] 郭志刚. 关于中国1990 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 人口研究, 2004, 28 (4): 16-24.
[12] 郭志刚. 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 人口研究, 2005, 29 (4): 84-93.
[13] 陈卫. 外来人口与我国城市低生育率. 人口研究, 2005, 29 (4): 79-83.
[14] 郭志刚. 对中国1990 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 人口研究, 2004, 28 (2): 10-19.
[15] 丁峻峰. 浅析中国1991~2000 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3, 27 (3): 55-60.
[16] 王广州. 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6): 8-13.
[17] 纪颖. 中国大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对死亡性别差异的影响.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 10 (1): 55-60.
[18] 任强, 游允中, 郑晓瑛, 宋新明, 陈功.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3): 19-29.
[19] 任强, 郑晓瑛, 曹桂英. 近20 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1): 2-13.
[20] 聂富强, 宋国军. 中国婴儿死亡率控制: 地区差异、实证分析与政府干预.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4): 75-80.
[21] 石玲, 王燕. 运用Hil-l Upchurch 标准分析中国九十年代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人口研究, 2002, 26 (2): 29-34.
[22] 乔晓春.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1): 14-22.
[23] 吴擢春, 黎楚湘, 励晓红. 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3): 38-43.
[24] 陈卫.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人口研究, 2002, 26 (2): 14-22.
[25] 张二力. 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5, 29 (1): 11-18.
[26] 罗华, 鲍思顿. 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 对 2000 年中国最大的36 个少数民族的分析. 人口研究, 2005, 29 (6): 56-61.
[27] 杨书章, 王广州. 出生性别比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6, 30 (5): 17-31.
[28] 周皓. 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 人口与经济, 2002, (1): 56-59.
[29] 乔晓春. 从"五普"数据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状况. 社会学研究, 2003, (1): 87-94.
[30] 王桂新, 董春.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人口与经济, 2006, (3): 55-60.
[31] 周皓.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4, 28 (6): 60-69.
[32] 王金营. 中国1990~2000 年乡-城人口转移年龄模式及其迁移. 人口研究, 2004, 28 (5): 41-47.
[33] 刘建波, 王桂新, 魏星. 基于嵌套Logit 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4, 28 (4): 48-56.
[34] 顾大男. 中国高龄老人最健康和最不健康群体特征分析—兼论中国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1): 1-10.
[35] 顾大男, 仇莉.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9 (2): 3-13.
[36] 柳玉芝, 李强. 高龄老人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4): 28-35.
[37] 刘贵平. 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增刊): 96-100.
[38] 王家宝. 吸烟史与高龄老人死亡分析初步.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2): 44-50.
[39] 杜鹏, 李强. 1994~2004 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人口研究, 2006, 30 (5): 9-16.
[40] 李强, 汤哲. 多状态生命表在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人口科学, 2002, (6): 40-48.
[41] 宋新明. Ridit 分析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中的应用.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8 (5): 38-41.
[42] 陈功, 曹桂英, 刘玉博, 庞丽华, 张蕾, 任强, 王海涛, 郑晓瑛. 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利用多状态模型对未来人口、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分析.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2 (4): 29-41.
[43] 蒋耒文, 任强. 中国人口、家庭户与住房需求预测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11 (2): 20-29.
[44] 孟亮, 高亮. Bertalanffy 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4, 21 (3): 4-8.
[45] 郭文燕. 用灰色动态模型进行人口变动分析与预测的编程实现.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3): 1-12.
[46] 王承宽. 灰色动态模型在人口总量预测中的应用.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22-29.
[47] 陈强, 李建良. 人群死亡率的预测模型与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34-36.
[48] 陈爱平, 安和平. 中国人口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探讨. 人口与经济, 2004, (6): 63-67.
[49] 屠小明, 冯元珍, 陈强, 李建良. 基于发展方程的人口系统预测和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2 (3): 25-27.
[50] 迟灵芝. 最优组合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 13-15.
[51] 尹春华, 陈雷. 基于BP 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人口学刊, 2005, (2): 44-48.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