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红艳, 张为民. 对2000 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 人口研究, 2002, 26 (4): 23-27.
[2] 张青. 用小学入学人数检验"五普"低龄组的人口漏报和性别比.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3): 21-29.
[3] 张为民, 崔红艳. 对中国2000 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 人口研究, 2003, 27 (4): 25-35.
[4] 王广州.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1): 63-66.
[5] 王广州.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和调整. 人口与经济, 2004, (5): 60-66.
[6] 于学军. 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 人口研究, 2002, 26 (3): 9-15.
[7] 王金营. 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 人口研究, 2003, 27 (5): 53-62.
[8] Robert D. Retherford, Minja Kim Choe, Chen Jiajian, 李希如, 崔红艳. 中国的生育率: 到底下降了多少?. 人口研究, 2004, 28 (7): 3-15.
[9] 王金营, 何云艳, 王志成, 段成荣. 中国省级2000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估计. 人口研究, 2004, 28 (2): 20-28.
[10] 梁秋生. 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中国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 人口研究, 2004, 28 (5): 19-26.
[11] 郭志刚. 关于中国1990 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 人口研究, 2004, 28 (4): 16-24.
[12] 郭志刚. 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 人口研究, 2005, 29 (4): 84-93.
[13] 陈卫. 外来人口与我国城市低生育率. 人口研究, 2005, 29 (4): 79-83.
[14] 郭志刚. 对中国1990 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 人口研究, 2004, 28 (2): 10-19.
[15] 丁峻峰. 浅析中国1991~2000 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3, 27 (3): 55-60.
[16] 王广州. 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6): 8-13.
[17] 纪颖. 中国大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对死亡性别差异的影响.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 10 (1): 55-60.
[18] 任强, 游允中, 郑晓瑛, 宋新明, 陈功.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3): 19-29.
[19] 任强, 郑晓瑛, 曹桂英. 近20 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1): 2-13.
[20] 聂富强, 宋国军. 中国婴儿死亡率控制: 地区差异、实证分析与政府干预.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4): 75-80.
[21] 石玲, 王燕. 运用Hil-l Upchurch 标准分析中国九十年代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人口研究, 2002, 26 (2): 29-34.
[22] 乔晓春.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1): 14-22.
[23] 吴擢春, 黎楚湘, 励晓红. 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3): 38-43.
[24] 陈卫.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人口研究, 2002, 26 (2): 14-22.
[25] 张二力. 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5, 29 (1): 11-18.
[26] 罗华, 鲍思顿. 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 对 2000 年中国最大的36 个少数民族的分析. 人口研究, 2005, 29 (6): 56-61.
[27] 杨书章, 王广州. 出生性别比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6, 30 (5): 17-31.
[28] 周皓. 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 人口与经济, 2002, (1): 56-59.
[29] 乔晓春. 从"五普"数据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状况. 社会学研究, 2003, (1): 87-94.
[30] 王桂新, 董春.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人口与经济, 2006, (3): 55-60.
[31] 周皓.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4, 28 (6): 60-69.
[32] 王金营. 中国1990~2000 年乡-城人口转移年龄模式及其迁移. 人口研究, 2004, 28 (5): 41-47.
[33] 刘建波, 王桂新, 魏星. 基于嵌套Logit 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4, 28 (4): 48-56.
[34] 顾大男. 中国高龄老人最健康和最不健康群体特征分析—兼论中国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1): 1-10.
[35] 顾大男, 仇莉.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9 (2): 3-13.
[36] 柳玉芝, 李强. 高龄老人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4): 28-35.
[37] 刘贵平. 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增刊): 96-100.
[38] 王家宝. 吸烟史与高龄老人死亡分析初步.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2): 44-50.
[39] 杜鹏, 李强. 1994~2004 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人口研究, 2006, 30 (5): 9-16.
[40] 李强, 汤哲. 多状态生命表在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人口科学, 2002, (6): 40-48.
[41] 宋新明. Ridit 分析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中的应用.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8 (5): 38-41.
[42] 陈功, 曹桂英, 刘玉博, 庞丽华, 张蕾, 任强, 王海涛, 郑晓瑛. 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利用多状态模型对未来人口、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分析.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2 (4): 29-41.
[43] 蒋耒文, 任强. 中国人口、家庭户与住房需求预测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11 (2): 20-29.
[44] 孟亮, 高亮. Bertalanffy 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4, 21 (3): 4-8.
[45] 郭文燕. 用灰色动态模型进行人口变动分析与预测的编程实现.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9 (3): 1-12.
[46] 王承宽. 灰色动态模型在人口总量预测中的应用.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22-29.
[47] 陈强, 李建良. 人群死亡率的预测模型与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34-36.
[48] 陈爱平, 安和平. 中国人口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探讨. 人口与经济, 2004, (6): 63-67.
[49] 屠小明, 冯元珍, 陈强, 李建良. 基于发展方程的人口系统预测和分析.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2 (3): 25-27.
[50] 迟灵芝. 最优组合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 13-15.
[51] 尹春华, 陈雷. 基于BP 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人口学刊, 2005, (2): 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