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社会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 孔祥利, 贾涛
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关键词: 社会转型;弱势群体;治理;综述
分类号:C913.7
出版年,卷(期):页码:2008,29(3):50-55
摘要:

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有能力脆弱论、经济社会地位论、贫困群体论等观点;弱势群体具有生活状况的贫困化、经济地位的依赖化、制度认同的歧视化、自身素质低劣化、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特征;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有经济社会转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税收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个人素质与能力因素等;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容易诱发各种危机,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包括政府治理、法律治理、社会治理和自我治理。

There are a few theories on defining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such as competence frailty theory,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theory and poverty group theory.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distinctiv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extreme poverty, economic dependence, being discriminated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low individual quality and being marginalized in society. Many reasons resulted in the existence of the groups including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rrationality in induce distribution system, problems in tax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pers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Disadvantaged groups of different types may leas to different kinds of crises and imp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roblem can only be solved by common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society and member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孔祥利(1963-),男,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政府经济行为,公共支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杨团.弱势群体及社会政策[J].前线, 2001, (5).
[3] 邓伟志.关注"弱势群体".文汇报, 2002-03-29.
[4] 刘书林.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线, 2001, (5).
[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6] 李福勇.当代中国庞大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及对策[J].学说连线, http:PPwww.xslx.com, 2004-01-14.
[7] 张伟杰.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N].工人日报, 2002-03-16.
[8]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3).
[9] 孔详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10] 成思危.我一直关注弱势群体.北京参考, http:PP news.china.com, 2005-06-30.
[11] 张宇.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产物[J].前线, 2001, (5).
[12] 李林.法制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 2001, (5).
[13]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4]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15] 刘书林.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线, 2001, (5).
[16]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17] 同[16] .
[18] 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5).
[19] 朱力.社会保护与弱势群体[J].江苏社会科学, 1995, (6).
[20]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21]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2] 石彤.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3] 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5).
[24] 陈岗.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特征、来源及类型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25]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6] 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 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27] 张蕾.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成因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7).
[28] 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 2006, (8).
[29] 范恒山.城镇弱势群体产生的体制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0]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1] 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 2006, (8).
[32]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3] 朱庆芳.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4] 范恒山.城镇弱势群体产生的体制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5] 昝剑森.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成因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 (1).
[36] 董辅.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9).
[37]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8]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9]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40] 周良沱.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41] 覃丽华.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3, (Z2).
[42]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43]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4]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4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46] 郑杭生, 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1).
[47]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3).
[48]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9]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50] 田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51] 刘卓红, 胡宜安.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J].理论视野, 2004, (2).
[52]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53] 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 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54] 田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5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56] 同[55] .
[57] 宋希仁.保护弱势群体是"德治"的应有之义[J].前线, 2001, (5).
[58] 朱力.社会保护与弱势群体[J].江苏社会科学, 1995, (6).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