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杨团.弱势群体及社会政策[J].前线, 2001, (5).
[3] 邓伟志.关注"弱势群体".文汇报, 2002-03-29.
[4] 刘书林.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线, 2001, (5).
[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6] 李福勇.当代中国庞大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及对策[J].学说连线, http:PPwww.xslx.com, 2004-01-14.
[7] 张伟杰.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N].工人日报, 2002-03-16.
[8]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3).
[9] 孔详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10] 成思危.我一直关注弱势群体.北京参考, http:PP news.china.com, 2005-06-30.
[11] 张宇.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产物[J].前线, 2001, (5).
[12] 李林.法制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 2001, (5).
[13]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4]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15] 刘书林.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线, 2001, (5).
[16]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17] 同[16] .
[18] 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5).
[19] 朱力.社会保护与弱势群体[J].江苏社会科学, 1995, (6).
[20]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21]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2] 石彤.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3] 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5).
[24] 陈岗.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特征、来源及类型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25]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6] 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 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27] 张蕾.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成因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7).
[28] 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 2006, (8).
[29] 范恒山.城镇弱势群体产生的体制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0]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1] 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 2006, (8).
[32]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3] 朱庆芳.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4] 范恒山.城镇弱势群体产生的体制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35] 昝剑森.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成因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 (1).
[36] 董辅.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9).
[37]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8]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9]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40] 周良沱.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41] 覃丽华.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3, (Z2).
[42]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43]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4]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4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46] 郑杭生, 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1).
[47]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3).
[48]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9] 孔祥利.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50] 田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51] 刘卓红, 胡宜安.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J].理论视野, 2004, (2).
[52]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 2002, (3).
[53] 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 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4).
[54] 田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5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56] 同[55] .
[57] 宋希仁.保护弱势群体是"德治"的应有之义[J].前线, 2001, (5).
[58] 朱力.社会保护与弱势群体[J].江苏社会科学, 199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