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金玲.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 李春玲.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3):86-98.
[3] 张健, 陈一筠. 家庭与社会保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 米歇尔·里布. 家庭中的利他主义、经济增长和人口问题[J]. 人口译丛, 1989, (1-2):73-80.
[5] Becker Gary 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6] 李竟能. 当代西方人口学说[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7] 舒尔茨[美]. 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8] 潘锦棠. 性别人力资本[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3):94-103.
[9] 唐·赫尔雷格尔[美]. 余凯成等译.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10] 贝克尔[美]. 教育·人才·经济[J]. 经济译丛, 1992, (5); 75-80.
[11] 同[7] .
[12] 同[6] .
[13] 伊兰伯格, 史密斯[美].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4] L. 达维逊, L.K. 果敦[美]. 性别社会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15] 杜芳琴, 王向贤.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