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平. 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J].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4).
[2]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 低收入群体保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J]. 统计研究, 2002, (12).
[3] 王治坤, 廖鸿等. 我国城镇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战略[J]. 中国民政, 2001, (8).
[4] 李实, J. Knight. 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 经济研究, 2002, (2).
[5] 城镇贫困问题课题组. 城镇贫困及有关的体制建设问题[J]. 管理世界, 1997, (3).
[6] 同[1] .
[7] 同[2] .
[8] 钱津. 关于低收入问题研究[J]. 经济学动态, 1996, (8).
[9] 孟昕, R. Gregore, 王有捐. 1986. 2000年中国城市的贫困、不平等及其增长[J].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4, (1).
[10] 民政部.
[11] 叶普万. 贫困经济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2] 同[2] .
[13] 胡鞍钢, 常志霄.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J]. 经济学家, 2000, (6).
[14] 同[4] .
[15] 同[11] .
[16] 常兴华. 城镇低收入阶层收入问题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01, (4).
[17] 马西恒. 当前中国的低收入群体[J]. 社会, 1997, (5).
[18] 陈端计.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的主体、实质及治理[J]. 福建论坛, 2001, (3).
[19] 王大奔. 上海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分布及对策[J]. 南方人口, 2002, (4).
[20] 同[2] .
[21] 章国荣, 曾玉平, 黄秉成. 聚焦低收入群体[J]. 调研世界, 2002, (9).
[22] 同[2] .
[23] 同[17] .
[24] 同[16] .
[25] 同[5] .
[26] 同[16] .
[27] 同[2] .
[28] 同[4] .
[29] 同[8] .
[30] 同[5] .
[31] 同[3] .
[32] 赵人伟主编.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
[33] 朱世宏. 当前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宏观经济研究, 1999, (11).
[34] 高鸿桢, 魏凡平. 测评城市贫困的因子分析方法[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1).
[35] 同[4] .
[36] 同[2] .
[37] 同[16] .
[38] 同[21] .
[39] 王朝明. 当代中国城镇新贫困人口论[J]. 经济学家, 2000, (2).
[40] 谢勇, 徐倩. 浅论收入分配差距对城镇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 2004, (1).
[41] 同[2] .
[42] 同[3] .
[43] 黄程. 食品价格上涨对浙江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J]. 浙江统计, 2004, (7).
[44] 尹世宏等. 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
[45] 潘峰. 关于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J]. 理论探索, 2003, (2).
[46] 同[16] .
[47] 同[2] .
[48] 王朝明, 贾善和.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探讨[J]. 财经科学, 2001, (3).
[49] 林永春.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J]. 现代财经, 2004, (6).
[50] 同[19] .
[51] 马晓河, 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析[J]. 管理世界, 2003, (9).
[52] 同[16] .
[53] 同[3] .
[54~55] 同[2] .
[56] 王海港. 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0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