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
 |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形态的三重转变及其协同发展
|

|
作者: 罗 淳 , 朱要龙 |
单位:
1.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2.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
关键词:
城镇化; 非农化; 市民化; 人口形态; “三化” 协同
|
分类号:C922 |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3(02):111-123
|
摘要: |
|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 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 “三化” 联动过程, 这其中, “人口”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 而且皆可在 “三化” 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 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 至今依然存在 “非农化缺位”、 “城镇化越位” 和 “人口学内隐” 三个不足。 当代中国亿万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 即便取得了城镇 “常住” 资格, 但仍然难以获得 “市民” 权益, 普遍处在有 “市民” 身份、无 “同城” 待遇的窘境中。 鉴于此, 跳出对城镇化的孤立认识, 秉持 “以人为核心” 的新型城镇化主张, 从人口主体视角把城镇化、 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所谓 “三化” 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 探讨人口形态在 “三化” 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及身份异同, 并将三种人口形态的转变对应于 “三化” 进程与 “三农” 问题, 探寻 人口形态在 “三化” 之间的协同共进与顺畅接续。 研究认为, 城镇化的实现并不在于人口聚居形态的空间变化, 即乡—城转变, 而取决于人口从业属性的非农转变, 即农—工转型; 继而阐明,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以从业方式的非农化为引领, 以 “市民” 身份及其权益的平等获得为标志, 而不是以聚居形态的城镇化为终结。一个健康有序、持续深入的城镇化, 应是既得益于非农化的支撑, 又有助于市民化的实现, 是一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有序联动与协同共进的过程。 最后从制度建构层面探寻 “三化” 协同中“人口” 归一的政策取向。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21ZDA068)。
|
作者简介: |
罗淳,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朱要龙, 经济学博士,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
|
参考文献: |
|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