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茂英. 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1252-1256.
[2]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于真,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9-33.
[3] 崔玉玺, 张联社.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有效途径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1297-1298, 1304.
[4] 向德平, 陈艾. 连接生计方式与可行能力: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路径研究[J]. 江汉论坛, 2013(6):114-119.
[5] 李继刚, 毛阳海.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藏农牧民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分析[J]. 西北人口, 2012(1):79-84.
[6] 西奥多·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刷馆, 1999:165-175.
[7] 杨云彦, 赵锋.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3):58-64.
[8] 侯成成, 赵雪雁. 生态补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50-61.
[9] 李小云, 董强. 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本土化应用[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4):33-39.
[10] 王立安, 刘升. 生态补偿对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影响的定量分析[J]. 农村经济, 2012(11):99-103.
[11]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55.
[12] 丁士军, 陈传波. 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1(6):346-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