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叻.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2] 蔡唠.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
[3] 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J].人口研究,2009,(2).
[4] 周立.刘易斯拐点已现:"民工荒"与"涨薪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
[5] 汪进,钟笑寒.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6] 丁守海.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与工资上升—基于家庭分工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7] 王金营,顾瑶.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J].人口学刊, 2011,(3).
[8] 白南生.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J].人口研究,2009,(2).
[9] 钱文荣,谢长青.从农民工供求关系看刘易斯拐点[J].人口研究,2009,(2).
[1O]翟振武,杨凡.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
[11] 同[3] .
[12]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J].经济学家,2008,(1).
[13] [美]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4.
[14] 郭熙保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15] 朱晶,李天祥,李琳.迁移成本,工资上升与刘易斯拐点—一个对刘易斯转折点分析框架的再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11,(9).
[16]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4.
[17] 宋世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J].经济学家,2009,(2).
[18] 同[3] .
[19] 同[14] .
[20] 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9.
[2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登上5亿5千万吨新台阶[EB/OL].http://www.gov.en/gzdt/2011-12/02/content_2008854.htm.
[22] 蔡畴,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算及其含义[M]//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 同[9] .
[24] 赵显洲.关于"刘易斯转折点" 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0,(5).
[25] 同[5] .
[26] 同[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