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工资上升、劳动力短缺与刘易斯拐点幻觉
作者: 李刚
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短缺;收入差距
分类号:F241.4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2,33(6):39-45
摘要:

很多学者在运用刘易斯模型分析中国劳动力短缺和涨薪潮问题时,不但忽略了该模型存在的一些缺陷,而且还误解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误以为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形成了刘易斯拐点幻觉。判别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两部门实际收入差距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是现有文献常用的名义工资的变化。经验数据表明,近几年来中国两部门实际收入差距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扩大趋势,因此,中国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A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with Lewis population flow model analysis the problem of labour shortages and wage rise on China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ignored some flaws of the model, but also have misunderstood some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misconception that China "Lewis turning point" has come and formed "Lewis turning point" illusion.Distinguishing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whether the arrival should be based primarily on the real income gap between the two departments and labor productivity changes, rather tha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commonly used nominal wage changes.Empirical data show that China's real income gap of the two departments slowly growth and labor productivity showing a expanding trend between 2002 and 2010.Therefore, China's "Lewis turning point" yet to come.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城市土地模式研究"(12BJL064);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双重约束下的城市精明增长研究—三端控制的视角"(09YJC790004)
作者简介:
李刚(1971-),安徽太和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蔡叻.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2] 蔡唠.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
[3] 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J].人口研究,2009,(2).
[4] 周立.刘易斯拐点已现:"民工荒"与"涨薪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
[5] 汪进,钟笑寒.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6] 丁守海.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与工资上升—基于家庭分工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7] 王金营,顾瑶.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J].人口学刊, 2011,(3).
[8] 白南生.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J].人口研究,2009,(2).
[9] 钱文荣,谢长青.从农民工供求关系看刘易斯拐点[J].人口研究,2009,(2).
[1O]翟振武,杨凡.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
[11] 同[3] .
[12]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J].经济学家,2008,(1).
[13] [美]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4.
[14] 郭熙保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15] 朱晶,李天祥,李琳.迁移成本,工资上升与刘易斯拐点—一个对刘易斯转折点分析框架的再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11,(9).
[16]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4.
[17] 宋世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J].经济学家,2009,(2).
[18] 同[3] .
[19] 同[14] .
[20] 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9.
[2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登上5亿5千万吨新台阶[EB/OL].http://www.gov.en/gzdt/2011-12/02/content_2008854.htm.
[22] 蔡畴,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算及其含义[M]//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 同[9] .
[24] 赵显洲.关于"刘易斯转折点" 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0,(5).
[25] 同[5] .
[26] 同[6] .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