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 王志华, 董存田
单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关键词: 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
分类号:F24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2,33(5):1-7
摘要:

基于要素密集度与受教育程度分别给出了考查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方法,测算并分析了2006-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动状况。在合理选择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对上述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全国范围东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吻合度是逐步提高的。从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是否吻合的视角,分析讨论了"民工荒"、"技工荒" 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The methods that can measure the structures of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gree of factor intensity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The status of the structures of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of labor force from 2006 to 2010 in national,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0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the degrees of consistency between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and quality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ees of consistency between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and quality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in national, east and west area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the in-deep background of the degrees change of consistency between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and quality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we discussed the reasons of the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killed personnel and the difficul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an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re advanced.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8002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B790007)。
作者简介:
王志华(1972-),内蒙古包头人,管理学博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与产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2] 李钢,梁泳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为什么会并存[J].中国经贸导刊,2011,(7).
[3] 焦建华,陈凯鸣."用工荒"之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基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8).
[4] 甘春华.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 苏剑,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 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
[6] 李宝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J].未来与发展,2011,(3).
[7] 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0,(3).
[8]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9] 鄢平.我国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兼论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J].特区经济,2010,(6).
[10] 辜胜阻,李华. 以"用工荒" 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人口科学,2011,(4).
[11] 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
[12] 李耀新.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21-222.
[13] 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8-256.
[14]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86-292.
[15]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0-73.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53-66.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