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2] 李钢,梁泳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为什么会并存[J].中国经贸导刊,2011,(7).
[3] 焦建华,陈凯鸣."用工荒"之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基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8).
[4] 甘春华.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 苏剑,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 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
[6] 李宝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J].未来与发展,2011,(3).
[7] 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0,(3).
[8]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9] 鄢平.我国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兼论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J].特区经济,2010,(6).
[10] 辜胜阻,李华. 以"用工荒" 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人口科学,2011,(4).
[11] 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
[12] 李耀新.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21-222.
[13] 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8-256.
[14]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86-292.
[15]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0-73.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5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