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2] 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1).
[3] 蔡畴.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4] 程连升.中国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7,(3).
[5] 李晨.重新解读奥肯定律对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适用性[J].经济纵横,2010,(10).
[6] 张车伟,蔡唠.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
[7]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8] 蔡防,都阳,高文书.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 2004,(9).
[9] 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8).
[10]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
[11] 潘士远,林毅夫.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12] 蔡叻.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
[13]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
[14] 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 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11).
[15]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16]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17]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18] 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世界经济文汇,2010,(4).
[19] Dipak Mazumdar.Trends in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 Manufacturing,1971-92: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4).
[20] Bentolila,Samuel and Saint-Paul,Gille.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Contributions to Macroeconomics,1999,(1)
[21] 同[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