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唠,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
[2] 胡瑞卿.农地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3]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农业经济导刊,2008,(2).
[4]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新华文摘,2002,(9).
[5] 吴敬琏.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新华文摘,2006,(5).
[6]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9.
[7] Yinhua Mai,Xiujian Peng.Estimating the Size of Rural Labor Surplus in China: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R].Centre of Policy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2009.
[8] 涂圣伟,何安华.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变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9]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3).
[10] 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4,(2).
[11] 托马斯·罗斯基,罗伯特·米德.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7,(4).
[12] 马晓河,马建蕾.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13] 谢培秀.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14] 郭金兴.1996-2005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7,(4).
[15] Bhattacharyya,A.and E.Parker.Labor Productivity and Migration in Chinese Agnculture: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
[16] 同[7] .
[17] 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6).
[18]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
[19] 袁志刚.剖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劳动保障,2002,(5).
[20] 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 中国社会科学,2005,(5).
[21] 金怀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新探[J].农业研究,2005,(2).
[22] 纪韶.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最新估计和测算方法[J].经济学动态,2007,(10).
[23] 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4] 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69, 159.
[25] 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3).
[26] 牛若峰.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1,(1).
[27] 同[25] .
[28] 同[25] .
[29] 同[22] .
[30] 向国成,韩绍风.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1] 韩纪江.一种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简便方法[J].统计研究,2002,(1).
[32] 同[17] .
[33] 同[18] .
[34] 同[31] .
[35] Micha,G.and Alberto,D.Do FarmWorkers Earn Less?AnAnalysis ofthe Farm LaborProblem [J].American Journal ofA cultural Economics,1998,(11).
[36] 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评议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