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口研究》编辑部."公开信" 与中国的计划生育[J].人口研究,2010,(5).
[2] 《人口与发展》编辑部."公开信"发表三十年后的反思[J].人口与发展,2010,(5).
[3] 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与六个不同观点商榷[J].人口研究,2010,(6).
[4] 湛中乐,谢珂瑶.论生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一个过程论的分析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0,(4).
[5] 石人炳.低生育率陷阱:是事实还是神话?[J].人口研究,2010,(3).
[6] 刘爽.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10,(1).
[7]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人口学,2010,(4).
[8] 宋健.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J].人口学刊,2010,(3).
[9] 巫锡炜.初婚初育史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10] 茅倬彦.60年来中国人口惯性变化及趋势[J].人口与经济,2010,(6).
[11] 周长洪,潘金洪.中国政策生育水平与实际生育水平的测算[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12] 马妍.吉年生吉子?中国生肖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1949~2008年出生人口数[J].人口研究,2010,(5).
[13] 王广州.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14] 原新,胡耀岭.中国和印度"失踪女孩" 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4).
[15] 吴帆.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 路径[J].人口研究,2010,(5).
[16] 张丽萍.中国少数民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研究[J].人口学,2010,(1).
[17] 姜全保,果臻,李树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3).
[18] 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4).
[19] 杜本峰.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基于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
[20] 蔡唠.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21] 王金营.中国未来不同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后果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22] 陈卫.中国的经济平等与生育率[J].人口与经济,2010,(4).
[23]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24] 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5).
[25] 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26] 吴克明,王平杰.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27] 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
[28] 郭云涛.农民非农初职间隔及其影响因素作用的代际差异—基于"CGSS2006" 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0,(4).
[29] 王金营,郑书朋.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0,(4).
[30] 国家人121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J].人口研究,2010,(1).
[31] 翟振武,侯佳伟.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10,(1).
[32] 王桂新,徐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演化考探[J]. 中国人I:3科学,2010,(3).
[33]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34] 宋健. 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6).
[35] 董延芳,刘传江,胡铭.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流向决策—基于同期群效应模型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0,(6).
[36] 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 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2).
[37] 杜鹏,张文娟.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 的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3).
[38] 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人口与经济,2010,(6).
[39] 《人口研究》编辑部.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J].人口研究,2010,(2).
[40]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41]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
[42] 宋月萍.社会融合中的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6).
[43]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
[44] 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0,(1).
[45] 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人与阶层内的再分化.人口研究[J],2010,(6)
[46] 曾毅,王正联.我国21世纪东、中、西部人口家庭老化预测和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2).
[47] 杨翠迎,冯广刚,任丹凤.人口"双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向调整的思考[J].西北人口,2010,(3).
[48] 朱旭红.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J].人口学,2010,(3).
[49] 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
[5O] 曾宪新.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
[51] 袁城.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延长还是缩短?—基于Sullivan方法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0,(2).
[52] 伍小兰,李晶,王莉莉. 中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53] 焦开山. 中国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分析—配偶照顾的作用[J].人口研究,2010,(3).
[54] 杨菊华,陈志光.老年绝对经济贫困的影响因素:一个定量和定性分析[J].人口研究,2010,(5).
[55] 李斌.分化与特色: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对692位老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56] 宋璐,李树茁.照料留守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0,(2).
[57] 张文娟.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1).
[58] 赵白鸽.人口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J].人口研究,2010,(1).
[59] 蒋耒文.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60] 赵嘉莹,宋桂香,韩明,方博.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与节气变化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10,(2).
[61] 康国定,肖鹏峰,周长洪.地理环境对中国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0,(6).
[62] 侯东民.温室效应:人口要负多大责任?[J].人口研究,2010,(1).
[63]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
[64] 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5).
[65] 孙慧宗,李久明.中国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66] 马磊.中国城市化与环境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67] 李建新.城乡社会"断裂"与"人口逆淘汰"再思[J].人口学刊,2010,(1).
[68] 杨菊华.1989-2004年城乡家庭收入差异:一个多层固定效果模型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0,(5).
[69] 胡枫.农民工汇款与家庭收人不平等:基于反事实收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0,(3),
[70] 马忠东,周国伟,王海仙.市场化下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以广州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
[71] 李若建.机遇与成本:大都市青年女性的就业、教育、婚姻状况变迁研究[J].南方人口,2010,(2).
[72] 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
[73] 沈晖,耿柳娜.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的接纳现状与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0,(5).
[74] 王学义,徐宏.地震致残者生存状态与需求分析—来自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75] 李刚,肖莉.中国城市外籍移民管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0,(6).
[76] 李楠.铁路发展与移民研究—来自1891-1935年中国东北的自然实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77] 邬沧萍.人口学在我国是-门无可替代的社会科学[J].人口学,2010,(1).
[78] 《人口研究》编辑部.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3).
[79] 陆杰华,黄匡时.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5).
[80] 陆杰华,朱荟.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人口研究,2010,(4).
[81]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以科学发展为主导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5).
[82] 张翼.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J].人口研究,2010,(5).
[83] 《人口研究》编辑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13普查:挑战与展望[J].人口学,2010,(2).
[84] 《人口与发展》编辑部.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能否把数据搞准?[J].人口与发展,2010,(2).
[85] 翟振武,陶涛.低年龄人口数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86] 黄荣清. 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状况的度量[J].人口学,2010,(1).
[87] 马戎. 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人口学,2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