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2010: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作者: 陆杰华, 朱荟
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2010;中国;人口学研究
分类号:C92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2,33(1):8-15
摘要:

通过对国内主要人口学刊物的文章检索,2010年我国人口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集中在生育、人口与经济、流动人口、老龄等方面。本文对上述研究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了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与评述。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related papers on China's major population journa]s in 2010,a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that the popu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year was mainly focused on fertility,population and economy,floating population,as well as ageing issues etc. The paper makes systematic reviews of and comments on representative points of view in these areas.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陆杰华(1960-),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工商人口学。
参考文献:

[1] 《人口研究》编辑部."公开信" 与中国的计划生育[J].人口研究,2010,(5).
[2] 《人口与发展》编辑部."公开信"发表三十年后的反思[J].人口与发展,2010,(5).
[3] 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与六个不同观点商榷[J].人口研究,2010,(6).
[4] 湛中乐,谢珂瑶.论生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一个过程论的分析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0,(4).
[5] 石人炳.低生育率陷阱:是事实还是神话?[J].人口研究,2010,(3).
[6] 刘爽.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10,(1).
[7]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人口学,2010,(4).
[8] 宋健.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J].人口学刊,2010,(3).
[9] 巫锡炜.初婚初育史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10] 茅倬彦.60年来中国人口惯性变化及趋势[J].人口与经济,2010,(6).
[11] 周长洪,潘金洪.中国政策生育水平与实际生育水平的测算[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12] 马妍.吉年生吉子?中国生肖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1949~2008年出生人口数[J].人口研究,2010,(5).
[13] 王广州.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14] 原新,胡耀岭.中国和印度"失踪女孩" 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4).
[15] 吴帆.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 路径[J].人口研究,2010,(5).
[16] 张丽萍.中国少数民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研究[J].人口学,2010,(1).
[17] 姜全保,果臻,李树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3).
[18] 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4).
[19] 杜本峰.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基于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
[20] 蔡唠.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21] 王金营.中国未来不同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后果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22] 陈卫.中国的经济平等与生育率[J].人口与经济,2010,(4).
[23]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24] 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5).
[25] 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26] 吴克明,王平杰.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27] 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
[28] 郭云涛.农民非农初职间隔及其影响因素作用的代际差异—基于"CGSS2006" 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0,(4).
[29] 王金营,郑书朋.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0,(4).
[30] 国家人121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J].人口研究,2010,(1).
[31] 翟振武,侯佳伟.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10,(1).
[32] 王桂新,徐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演化考探[J]. 中国人I:3科学,2010,(3).
[33]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34] 宋健. 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6).
[35] 董延芳,刘传江,胡铭.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流向决策—基于同期群效应模型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0,(6).
[36] 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 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2).
[37] 杜鹏,张文娟.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 的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3).
[38] 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人口与经济,2010,(6).
[39] 《人口研究》编辑部.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J].人口研究,2010,(2).
[40]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41]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
[42] 宋月萍.社会融合中的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6).
[43]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
[44] 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0,(1).
[45] 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人与阶层内的再分化.人口研究[J],2010,(6)
[46] 曾毅,王正联.我国21世纪东、中、西部人口家庭老化预测和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2).
[47] 杨翠迎,冯广刚,任丹凤.人口"双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向调整的思考[J].西北人口,2010,(3).
[48] 朱旭红.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J].人口学,2010,(3).
[49] 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
[5O] 曾宪新.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
[51] 袁城.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延长还是缩短?—基于Sullivan方法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0,(2).
[52] 伍小兰,李晶,王莉莉. 中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53] 焦开山. 中国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分析—配偶照顾的作用[J].人口研究,2010,(3).
[54] 杨菊华,陈志光.老年绝对经济贫困的影响因素:一个定量和定性分析[J].人口研究,2010,(5).
[55] 李斌.分化与特色: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对692位老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56] 宋璐,李树茁.照料留守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0,(2).
[57] 张文娟.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1).
[58] 赵白鸽.人口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J].人口研究,2010,(1).
[59] 蒋耒文.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60] 赵嘉莹,宋桂香,韩明,方博.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与节气变化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10,(2).
[61] 康国定,肖鹏峰,周长洪.地理环境对中国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0,(6).
[62] 侯东民.温室效应:人口要负多大责任?[J].人口研究,2010,(1).
[63]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
[64] 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5).
[65] 孙慧宗,李久明.中国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66] 马磊.中国城市化与环境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67] 李建新.城乡社会"断裂"与"人口逆淘汰"再思[J].人口学刊,2010,(1).
[68] 杨菊华.1989-2004年城乡家庭收入差异:一个多层固定效果模型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0,(5).
[69] 胡枫.农民工汇款与家庭收人不平等:基于反事实收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0,(3),
[70] 马忠东,周国伟,王海仙.市场化下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以广州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
[71] 李若建.机遇与成本:大都市青年女性的就业、教育、婚姻状况变迁研究[J].南方人口,2010,(2).
[72] 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
[73] 沈晖,耿柳娜.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的接纳现状与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0,(5).
[74] 王学义,徐宏.地震致残者生存状态与需求分析—来自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75] 李刚,肖莉.中国城市外籍移民管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0,(6).
[76] 李楠.铁路发展与移民研究—来自1891-1935年中国东北的自然实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77] 邬沧萍.人口学在我国是-门无可替代的社会科学[J].人口学,2010,(1).
[78] 《人口研究》编辑部.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3).
[79] 陆杰华,黄匡时.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5).
[80] 陆杰华,朱荟.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人口研究,2010,(4).
[81]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以科学发展为主导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5).
[82] 张翼.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J].人口研究,2010,(5).
[83] 《人口研究》编辑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13普查:挑战与展望[J].人口学,2010,(2).
[84] 《人口与发展》编辑部.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能否把数据搞准?[J].人口与发展,2010,(2).
[85] 翟振武,陶涛.低年龄人口数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86] 黄荣清. 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状况的度量[J].人口学,2010,(1).
[87] 马戎. 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人口学,2010,(2).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