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上海."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l临重大转型[J].江南大学学报,2009,(6).
[2] 黎煦.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保护[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
[3] 蔡防,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熊惠平."刘易斯转折区间"语境下的公司社会责任解构[j].理论导刊,2008,(11).
[5] 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7).
[6] 王德文."刘易斯转折点" 与中国经验[M].//蔡舫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 蔡防.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蔡防,盂听,白南生.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问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9] 张晓波,杨进,王生林. 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2010,(1).
[1O] 同[6] .
[11] 蔡防.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12] 章磷,王福林.基于二元经济理论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
[13] 袁志刚.关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 的三个疑问[J].当代经济.2010,(1O).
[14] 耿元,林玳玳.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来到了吗?[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15] 周健."刘易斯转折点"被推迟与"民工荒"[J].岭南学刊.2008,(3).
[16] 苏洪波.略论中国特色二元经济发展的特殊性[J].高等函授学报.2010,(6).
[17] 同[13] .
[18] 唐茂华.工资上涨时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如何看待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界.2008,(1).
[19] 张宗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 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J].山东经济.2008,(3).
[2O] 蔡防.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J].广东大学商贸学习月刊.2010,(1).
[21] 蔡肪.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
[22] 同[5] .
[23] 蔡畸.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24] 王德文.人口低生育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1).
[25] 樊纲.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EB/OL].新华网重庆频道www.cq.xinhuanet.com.2007-11-05.
[26] 孙自铎. 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1).
[27] 同[23] .
[28] 赵显洲.关于"刘易斯转折点" 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0,(5).
[29] 刘伟.刘易斯拐点的再认识[J].理论月刊,2008,(2).
[30] 赵莉.对"由'刘易斯拐点'引发'比较优势? 反忧思[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O).
[31] 杨胜君.借鉴刘易斯模式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流动[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8).
[32] 同[13]
[33] S.Green.On the State ofChina's Economy and the Global Economy[EB/OL].http://blog.hiddenharmonie.org.2009-05-05.
[34] 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5] 同[14] .
[36] 刘洪银.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J],西北人口,2009,(4).
[37] 同[33] .
[38] 宋世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J].经济学家,2009,(2).
[39] 同[12] .
[40] 同[33] .
[41] 同[38] .
[42] 白南生,陈传波.还有人能外出吗?—外出务工率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8,(2).
[43] 孟昕.错判将对农民工的转移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很大影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4] 同[29] .
[45] 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
[46] 潘瑶."涨薪潮" 不能证实刘易斯拐点惠临[EB/OL].多端财经网http://www.duoduan.com.2010-07-15.
[47] 唐茂华.面临的形式:工资上涨还是劳动力短缺?[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
[48] 同[47] .
[49] 同[12] .
[5O] 同[46] .
[51] 同[29] .
[52] 同[12] .
[53] 同[2].
[54] 杨国才.基于民工异质的刘易斯模型改造[J].技术经济.2006,(9).
[55] 陈广汉,张光南.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及其工资差异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10,(1).
[56] 同[3O].
[57] 蔡培良.发达国家及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验借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09,(1).
[58] 陈希涌.从刘易斯模式引出我国"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7,(9).
[59] 同[14] .
[60] 孔祥利,秦晓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化滞阻与内化潜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1] 同[3O].
[62] 杨磊,王晶."刘易斯拐点"倒逼中国经济重生?[N].中国经营报.2007-05-21(A08).
[63] 周祝平.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和经济增长[J].中国图书评论.2007,(9).
[64] 唐斌,李超海.立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5] 同[13] .
[66] 袁志刚.中国乡-城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一个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6,(8).
[65] 同[13] .
[67] 周天勇,胡锋.中国未来就业严峻形势会缓解吗?[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7,(6).
[68] 吴要武.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2).
[69] 谢丽娟,吴中宝.刘易斯转折点、要素价格均等化与产业升级[J].财经科学.2009,(8).
[70] 同[14] .
[71] 同[38] .
[72]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IN—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73] 同[12] .
[74] 侯东民.从"民工潮"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J].人13研究.2009,(3).
[75] 同[2] .
[76] 蔡新会.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中人力资本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2009,(7).
[77] 同[76] .
[78] 同[36] .
[79] 同[15] .
[8O] 同[2] .
[81] 同[74] .
[82] 同[26] .
[83] 蔡防,王美艳.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07,(4).
[84] 黎煦.我国进程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相关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6).
[85] 同[68] .
[86] 同[14] .
[87] 同[76] .
[88] 袁晓菊,谢玉婷.解读"民工荒"—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4)
[89] 同[74] .
[9O] 同[14] .
[91] 同[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