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讲,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R].北京: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扶贫与经济管理局,2009.
[2]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4] 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7).
[5] 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3,(9).
[6]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7]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
[8] 同[3] .
[9]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人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
[10] 同[9] .
[11] 同[3] .
[12] 同[7] .
[13]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3).
[14]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9,(7).
[15] 同[7] .
[16] 同[7] .
[17] 杜鹏,丁志宏,李兵,周福林.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J].人口研究,2005,(8).
[18] 何雪松,楼玮群,赵环.服务使用与社会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项探索性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9).
[19] Bender,P.M.,Bonett,D.G.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J].Psychological BuHefin,1982,88(3).
[20] 陈正昌,陈炳林,陈新丰,刘子键.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345.
[21]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2-53.
[22] 邱浩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69-89.
[23] 同[3] .
[24] 同[7] .
[25] 黄匡时,嘎日达."农民工城市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欧盟社会融合指标和移民整合指数的借鉴[J].西部论坛, 2010,(5).
[26]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27] 蔡禾,刘林平,万向东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0.
[28] 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兰州学刊,2007,(7).
[29]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3O]郑月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9).
[31] Gordon M.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e Role of Race,Religion,and National Origi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32] 同[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