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illiam 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
[2] 蔡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n.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5-111; 147-161.
[3] 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3).
[4] 任志成. 国际产业资本流入与中国"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关系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5] 刘学军.通胀困境与刘易斯转折点:是偶然还是必然[J].探索与争鸣,2008,(11).
[6] 陈友华.人13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院报,2008,(4).
[7] 孙自铎.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 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1:3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1).
[8]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 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 中国人口科学,2005,(6).
[9] 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
[1O]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 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
[11] 钱文荣.谢长青.从农民工供求关系看"刘易斯拐点"[J].人口研究,2009,(2).
[12] 宋世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J].经济学家,2009,(2).
[13] 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J].人口研究,2009,(2).
[14] 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 周祝平.经济发展阶段、生育转变与劳动力供给[J].人口研究,2009,(2).
[16] 姜华东."民工荒"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J].开放导报,2007,(3).
[17] 同[14] .
[18] 同[15] .
[19] 张宗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伪证—"民工荒" 假象分析[J]. 山东经济,2008,(2).
[2O]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J].人1:3研究,2009,(1).
[21]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南方人口,2005,(1).
[22] 同[13] .
[23] 李永杰.杨本建.中国特色的刘易斯转折点与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4] 李月.刘易斯转折点的跨越与挑战—对台湾2O世纪60、7O年代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