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文献述评及思考
作者: 刘俊杰, 张露
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民工荒;人口红利;经济转型
分类号:F249.1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1,32(4):45-50
摘要:

本文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将关于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观点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全面进入"刘易斯转折点"阶段;而第二种观点持相反意见,认为"民工荒"是特殊背景下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态势不会轻易发生逆转;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经济处于"中国特色的刘易斯转折点区间"内。从不同视角认识这些争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刘易斯转折点",应对日益严峻的"民工荒"现象,更好地利用和兑现人口红利以及做好迎接"刘易斯转折点"的准备,实现我国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协调转型。

Has China's economy come into the stage of "Lewis Turning Point"?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problem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judgment standard, actual effec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scholar's point of view, the existing research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view points:the first kind of view is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Lewis Turning Point" completely. But the opposite opinion believes that "Labor Shortage" is the phenomenon of structural unbalance occurring in special background. The rural labor supply situation will not easily be reversed. The third standpoint is that China's economy is in the interval of "The Lewis truning poi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udying these arguments versatilely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Lewis turning Point" better. Facing the increasing severe shortage of labors, we should use and cash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better and prepare for the population transition so that can realize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moothly.
基金项目: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07KSD015);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一般项目(YB2010016);广西教育厅重点建设研究基地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
刘俊杰(1965-),甘肃会宁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William 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
[2] 蔡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n.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5-111; 147-161.
[3] 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3).
[4] 任志成. 国际产业资本流入与中国"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关系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5] 刘学军.通胀困境与刘易斯转折点:是偶然还是必然[J].探索与争鸣,2008,(11).
[6] 陈友华.人13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院报,2008,(4).
[7] 孙自铎.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 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1:3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1).
[8]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 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 中国人口科学,2005,(6).
[9] 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
[1O]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 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
[11] 钱文荣.谢长青.从农民工供求关系看"刘易斯拐点"[J].人口研究,2009,(2).
[12] 宋世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J].经济学家,2009,(2).
[13] 王德文.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标志与含义[J].人口研究,2009,(2).
[14] 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 周祝平.经济发展阶段、生育转变与劳动力供给[J].人口研究,2009,(2).
[16] 姜华东."民工荒"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J].开放导报,2007,(3).
[17] 同[14] .
[18] 同[15] .
[19] 张宗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伪证—"民工荒" 假象分析[J]. 山东经济,2008,(2).
[2O]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J].人1:3研究,2009,(1).
[21]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南方人口,2005,(1).
[22] 同[13] .
[23] 李永杰.杨本建.中国特色的刘易斯转折点与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4] 李月.刘易斯转折点的跨越与挑战—对台湾2O世纪60、7O年代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8,(9).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