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昉. 人口绿皮书·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69.
[2] 王学思. 农村生育行为的经济学解析[J]. 西北人口, 2002, (4).
[3] 杨军雄, 杨银海. 农地制度外部性与农村人口增长[J]. 西北人口, 2004, (1).
[4] 张新光. 论农地平分机制向市场机制的整体性转轨[J]. 农业经济导刊, 2003, (3).
[5] 林毅夫.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15.
[6] 刘凤芹.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27-128.
[7] 王学思. 农村生育行为的经济学解析[J]. 西北人口, 2002, (4).
[8] 李文.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 (5).
[9]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929. 930.
[10] 张江华. 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J]. 社会学研究, 2004, (6).
[11] 张乐天.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 368.
[12] 黄映晖, 张正河. 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变动分析—以河南省552个农户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04, (6).
[13] [美]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 家庭论[M]. 王献生, 王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159.
[14] 费孝通. 费孝通文集(第9卷) [M].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