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 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96-98.
[2] 杨菊华, 段成荣.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 (1).
[3] 韩世强.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兼论超法规路径的行政诉讼变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
[4] 袁方成. 农村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的国际观察与启示.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5).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 2008, (4).
[6] 陈国华. 城市公立学校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认知[J]. 青年研究, 2008, (6).
[7] 周皓等. 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 人口研究, 2008, (4).
[8] 姚计海, 毛亚庆.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 2008, (2).
[9] [美] 诺丁斯. 候晶晶译. 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0] 王进鑫. 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J]. 青年研究, 2008, (9).
[11] 蒋平等. 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12] 李晓巍, 邹泓等.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研究, 2008, (2).
[13] 李永鑫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4]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9).
[15] 赵景欣等.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1).
[16] 申继亮. 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作用[J]. 当代青年研究, 2008, (10).
[17] 周斌. 流动儿童城市认同问题浅析[J]. 黑河学刊, 2008, (3).
[18] 刘杨, 方晓义等.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 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19] 岳天明等.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及其对策研究—以家庭功能的弱化为基本视角[J]. 西北人口, 2008, (2).
[20] 卜卫.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