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我国灵活就业形成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刘洪银
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 100026
关键词: 灵活就业;形成;发展;经济学分析
分类号:F241.4
出版年,卷(期):页码:2009,30(1):36-40
摘要:

文章采用理论和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灵活就业的产生和发展,揭示我国灵活就业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并提出灵活就业政策应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定位。研究结果有助于灵活就业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The art 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employment from an economic angle by put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gether, revealing the developing law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laims that flexible employment polic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should be posit ioned scientifically. The study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 ion of flexible employment theory.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刘洪银(1968-),山东昌邑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 刘燕斌. 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2] 胡鞍钢, 杨韵新. 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J]. 管理世界, 2001, (2).
[3] 杨宜勇. 中国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4]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05, (45).
[5] 孔泾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6] 杨燕绥, 赵建国. 灵活用工和弹性就业机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7] 国际劳工局,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译. 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8] 蔡. 非正规就业: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J]. 前线, 2005, (5):17-19.
[9] Wolfgang Kel ler. Do Trade Patt 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 14(1):17-47.
[10] 金一虹.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J]. 学海, 2000, (4):91-97.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