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使用帮助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点击排行
 

刊名: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149
CN: 11-1115/F
邮发代号: 2-25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电子期刊
2006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作者: 陆杰华1, 肖周燕2
单位: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1;
2.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2006;中国;人口学研究
分类号:C92-03
出版年,卷(期):页码:2008,29(1):7-14
摘要:

通过对国内主要人口学刊物的文章检索,2006年我国人口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人口发展基本态势、人口与经济、人口流动与迁移,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方面。本文对上述研究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Through analyzing related papers on China's major demographic journals in 2006, a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that the demography research in the past year w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asic trend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migrants as well as population aging etc. The paper makes systematic reviews of and comments on representative points of view in these areas.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陆杰华(1960-),男,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人口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 人口始终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口研究, 2006, (2).
[2] 周天勇."转移聚集网络"经济推动的二元结构转型—对发展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框架的补充和修正.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1).
[3] 俞宪忠. 人口发展与制度创新.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6, (1).
[4] 吴瑞君等.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人口学刊, 2006, (6).
[5] 李通屏等. 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 人口与经济, 2006, (1).
[6] 王金营等. 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 人口研究, 2006, (1).
[7] 陆杰华等. 人口要素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现状与趋势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6, (3).
[8] 张雪花等. 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人口与经济, 2006, (4).
[9] 胡苏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性因素分析基本框架. 人口与经济, 2006, (5).
[10] 胡苏云. 中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穷人医疗干预视角的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11] 俞立平等. 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测度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4).
[12] 王树新等. 西藏拉萨育龄妇女的婚育对其经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 人口与经济, 2006, (5).
[13] 王金营等. 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 人口学刊, 2006, (4).
[14] 蒲艳萍. 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 人口与经济, 2006, (1).
[15] 同[14] .
[16] 徐旭川. 我国公共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6, (2).
[17] 李实等. 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5).
[18] 刘家强等. 学龄人口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研究, 2006, (4).
[19] 黄荣清. 北京市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3).
[20] 同[19] .
[21] 王海燕等. 就业迁移的人力资本差别效应—以长三角为例. 南方人口, 2006, (1).
[22] 谷宏伟. 凹型收益率曲线与中等教育投资"瓶颈", 对童工的另一种解释.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4).
[23] 郭志仪等. 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
[24] 刘纯彬. 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 人口研究, 2006, (6).
[25] 乔晓春等. 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学刊, 2006, (4).
[26] 童玉芬等.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 人口与经济, 2006, (1).
[27] 谢勇. 中国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研究综述. 人口与经济, 2006, (2).
[28] 张青.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4).
[29] 姜全保. 孩次递进生育指标与生育指标的调整—与郭志刚教授商榷.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5).
[30] 郭志刚. 孩次递进比的计算与调整生育指标的理解.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5).
[31] 杨书章, 王广州. 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及孩次性别递进指标体系.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
[32] 杨书章等. 孩次性别递进比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2).
[33] 粱秋生. 京津沪超低综合生育率形成原因的再认识. 人口研究, 2006, (3).
[34] 郭志刚等. 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4).
[35] 任强等. 中国已婚育龄人口避孕行为的转变:1988) 2001.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36] 陈卫等.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1).
[37] 杨云彦等.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 人口研究, 2006, (1).
[38] 朱秀杰等. 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的国外研究评述与思考. 南方人口, 2006, (1).
[39] 石人炳. 生育性别选择的新变化及对策建议. 人口研究, 2006, (5).
[40] 杨书章等. 出生性别比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06, (5).
[41] 乔晓春. 关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推断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6).
[42] 陈友华. 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1).
[43] 杨菊华.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2).
[44] 杨书章等. 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失衡.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4).
[45] 刘爽.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 人口研究, 2006, (3).
[46] 刘晓兵等. 中国农村出生登记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陕西省CH 县三个村的调查.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6).
[47] 李树茁等. 中国儿童的出生登记: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人口研究, 2006, (4).
[48] 陈胜利等. 未来择偶男性比女性究竟多多少?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
[49] 李树茁等.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6, (4).
[50] 同[48] .
[51] 同[49] .
[52] 张丽萍. 8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回顾. 人口与经济, 2006, (5).
[53] 张丽萍.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 西北人口, 2006, (1).
[54] 黄荣清.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形势分析. 西北人口, 2006, (2).
[56] 李敏等."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人口研究, 2006, (1).
[56] 同[55] .
[57] 李树茁等."五普"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分析与调整. 人口学刊, 2006, (5).
[58] 宋健. 中国农村独生子女数量与分布.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4).
[59] 陈功等. 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4).
[60] 马瀛通. 控制出来的"三大"人口高峰及相关学术悖论.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1).
[61] 王金营.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5).
[62] 王丰等. 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63] 李建新.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 人口研究, 2006, (1).
[64] 尹文耀等. 中国生育政策的系统模拟与比较选择—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
[65] 蒋正华. 新时期人口政策思考.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6).
[66] 乔晓春等. 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3).
[67] 段成荣等.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人口研究, 2006, (4).
[68] 王桂新等. 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 人口与经济, 2006, (3).
[69] 卢向虎等. 中国"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测算与分析. 西北人口, 2006, (1).
[70] 任强, 陆杰华. 北京市未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调控思路. 人口研究, 2006, (4).
[71] 高向东等. 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模型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72] 李树茁等. 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73] 毛新雅, 王桂新.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入迁及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2).
[74] 赵成柏.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 人口与经济, 2006, (2).
[75] 周皓.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级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1).
[76] 同[75] .
[77] 周皓, 梁在. 中国的返迁人口: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人口研究, 2006, (3).
[78] 程伟.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 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 人口与经济, 2006, (3).
[79] 王桂新等. 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5).
[80] 风笑天.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人口研究, 2006, (1).
[81] 李树茁等.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性别偏好. 人口研究, 2006, (6).
[82] 林晓洁. 建立外来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6, (1).
[83] 刘根荣."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人口研究, 2006, (6).
[84] 蔡的贵, 谭琳. 沿海地区"女性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人口研究, 2006, (2).
[85] 周福林等. 留守儿童研究. 人口学刊, 2006, (3).
[86] 辜胜阻等. 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5).
[87] 彭秀健.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 人口研究, 2006, (4).
[8B] 杨道兵, 陆杰华. 我国劳动力老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人口学刊, 2006, (1).
[89] 李洪心等. 生命周期理论及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4).
[90] 原新等. 缓解老龄化压力, 推迟退休有效吗? 人口研究, 2006, (4).
[91] 宋健. 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境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
[92] 杜鹏等.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 人口研究, 2006, (1).
[93] 顾大男, 曾毅. 1992) 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 人口与经济, 2006, (4).
[94] 杜鹏, 李强. 1994) 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人口研究, 2006, (5).
[95] 顾大男, 柳玉芝. 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比较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5).
[96] 同[92] .
[97] 同[93] .
[98] 同[94] .
[99] 同[95] .
[100] 杜鹏等. 1994) 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 人口研究, 2006, (2).
[101] 樊新民. 中国长寿人口分布研究. 人口学刊, 2006, (3).
[102] 王晓军等.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省区差异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2).
[103] 姜向群. 人口老龄对退休金负担影响的量化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2).
[104] 梁鸿等. 中国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人口研究, 2006, (1).
[105] 杨菊华. 多层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106] 同[34] .
[107] 陈俊华等. 从多层模型视角看出生人口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108] 郭志刚等. 泊松回归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5).
[109] 郭志仪, 丁刚.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研究—以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为例. 人口与经济, 2006, (6).
[110] 张枫. 滚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研究. 人口研究, 2006, (5).
[111] 曹景椿. 富人阶层违法生育亟待整治. 人口研究, 2006, (2).
[112] 朱宇. 城镇化的新形势与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政策.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6, (5).
[113] 刘家强等. 人本主义城乡一体化及其路径选择—以成都为例. 人口与经济, 2006, (4).
[114] 张惟英. 拉美进度城市化的教训与北京人口调控. 人口研究, 2006, (4).
[115] 彭希哲等. 论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调控体系的建立. 人口研究, 2006, (4).
[116] 郑晓瑛等. 论中国人口健康研究的优先领域. 人口研究, 2006, (6).
[117] 宋新明等. 出生缺陷地理风险因子的空间分析.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1).
[118] 宋月萍, 谭琳. 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的健康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6).
[119] 童玉芬.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的驱动作用分析. 人口研究, 2006, (3).
[120] 童玉芬等.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增长、水资源与沙漠化的关系. 人口学刊, 2006, (1).
[121] 陈英姿, 景跃军. 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口学刊, 2006, (1).
[122] 焦培民等. 中国人口史辨误三则—与葛剑雄教授商榷二. 人口与经济, 2006, (6).


欢迎阅读《人口与经济》,您是本文的第位浏览者。

版权所有:《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通元动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